关于开展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7-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各教学单位: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学校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等开展实际,在《关于修订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曲师大校字〔202218号)基础上,现就2024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安排如下:

1.2024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在我校2023年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内容包括XX学院XX专业(XX)2024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等内容。

2.各专业根据情况可在2023 年版基础上进行调整。凡更改教学计划课程名称,增减授课学时学分,增开、停开课程以及变更课程性质(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属性)而导致课程变动的,均属培养方案调整。变更课程学分或课程性质应使用新课程号。

3.所有面向2024级学生组织辅修学习的专业,设置中外合作培养、校企合作、拔尖人才、3+2对口贯通培养等方向的专业,都需要编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等内容。

4.师范类专业要结合师范类专业国家认证、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特别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调整培养方案,不断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彰显我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参照师范生模板编制(附件1)。

5.非师范专业要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工科类专业要结合新工科建设最新趋势,对照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构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参照非师范生模板编制(附件2)。

6.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要结合相关国家标准和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准确凝练科学、完整和系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表述明确清晰,应体现可教、可学、可评价、可达成,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联矩阵。。

7.培养方案毕业学分则上145--170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学分≤160学分,理科类专业毕业学分≤165,工科类专业毕业学分≤170学分,辅修学士学位专业毕业学分70学分左右,各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及学分总数必须超过学生应修读的专业课程门数及学分数,专业选修课程开课总学分数至少应为学生应修学分数的1.5倍以上。每门课程四年内原则上至少开设一次。学分设置调整,应确保各平台、模块、课组学分数准确无误,各平台、模块、课组学分调整,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表等内容做相应调整。

8. 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合理设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分以及实习时间安排,专业实习一般不低于6学分、毕业论文(设计)不低于6学分。各专业要加强实习集中统一安排与管理,全面提升实习工作质量。严格落实实践学分占比要求,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不低于20%。

9. 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增加《教育心理学》(2学分)、《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1学分)、《中学XXX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2学分)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1学分)四门必修课程,将《心理学基础》(1学分)调整为选修课,教师教育必修课总学分16学分,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不低于3学分,该课组总学分不低于19学分。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学科教学类课程,增加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实训等实践类课程。

教师教育实践由教育见习(含课程内见习,不少于2周)、教育实习(含模拟实习,不少于16周)及教育研习(不少于2周)三个环节构成,学分分别调整为1学分、6学分和1学分,总时长不少于20周;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规范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明确各环节及相应学时。

10. 大学外语课程仍然采用分级分类设置,大学外语共9学分,分四个学期开课,第一学期学分为3学分,第二、三、四学期均为2学分。修读英语的学生,参加全校新生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及各学院不同特点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不同类别。

11. 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实施“1+2+X”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实施“课堂+俱乐部+课外锻炼+体质测试”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12.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加大传统文化开课力度。优化传统文化课组中课程设置,建设好“孔子与《论语》” “儒学与中华文化”等课程,不断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抬头率,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13. 提升学生的数字化信息化素养,通识必修课程《大学IT》改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加大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塑造AI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新形态,深化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平台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工具的掌握使用能力。

14.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校实际,将第二课堂、体质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三字一话”考核、参加社会实践等纳入所有或相关专业毕业要求。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确定校、院两级第二课堂必修内容,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全方位支撑学生发展。第二课堂由专业特色活动、科学研究、竞赛项目、专业技能、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等模块构成,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合格方可毕业。

15.与培养方案编制同步修订课程、实践、毕业论文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制订课程目标、考核方式,明确课程和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达成的贡献度,体现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

各单位2024年820日前XX学院XX专业(XX)2024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纸质版材料(一式一份,需签字盖章)分别交至曲阜校区行政楼1号办公楼229房间(孙新慧老师),日照校区会馆311房间(梁甜甜老师)。电子版(WordExcelPdf版,命名格式:学院+材料名称)发至qfsfdxjwc@163.com。





教务处  

2024年719



1.2024级xxx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

2.2024级xxx专业((非师范)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孙新慧

业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