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石艳玲 查尔斯·狄更斯与《雾都孤儿》

发布时间:2022-05-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石艳玲,女,博士,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讲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本科生课程及《外国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英美文学批评》等研究生课程。主持省厅级等科研及教学课题8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市级社科成果三等奖1。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各类专业比赛并获奖,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曲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

课程学时

36

2

适用专业

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思政”案例名称

查尔斯·狄更斯与《雾都孤儿》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þ专业课

课程简介

150-200字)

《英国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其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整体了解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英国的历史、社会、传统等具有清晰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批判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人文素养。充分挖掘文学作品本身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及育人目标。

案例所属的章节、教学内容及思想政治元素

所属章节

第六章 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

所属教学内容

1.维多利亚时期的时代背景

2.批判现实主义内涵

3.查尔斯· 狄更斯

4.《雾都孤儿》

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1. 全面、深入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同命相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悟和践行爱国主义,诠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激发家国情怀、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生活在有温度有力量有担当的伟大祖国,要用读书汲取力量,用拼搏获取价值,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奋斗

4. 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包括感恩、包容、乐观、自信、同理心、责任心等各种优秀品质,拥有乐观的心态和不放弃的精神,习得坚韧的品格心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绍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3.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形象、主题,赏析小说的结尾。

二、思政育人目标

1.树立新时代具有生态意识与生态智慧的生态观;

2.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培养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对我国政治道路的认同

3.培养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培养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多媒体视频教学法:采用视频、图片方式,列举小说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社会问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任务驱动教学法:布置任务驱动学生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查阅学习我国环境治理及新冠疫情期间的举措,激发学生开拓进取,努力钻研,激发创新意识;

3.讨论法:给出一个案例和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通过提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分析体验,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情感体验;

4.情景教学法:引导到做人做事实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内涵。

四、教学重点

1.了解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文特征;

2.理解狄更斯作品的主要特征及小说的社会意义;

3.认清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同时明白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其他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

五、评价方法

1.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进行评价、反馈;

2.通过让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小论文,培养学生文献资料检索查询和应用能力以及论文撰写方法。

六、教学设计

思政元素一:伦敦的雾——生态问题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为什么伦敦被称为“雾都”?《雾都孤儿》中反复提及的“雾”有什么内涵?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图片展示:

提问:伦敦称为“雾都”有哪些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其社会根源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伦敦以“雾都”闻名于世,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冬季温带气旋活跃,雨天很多,潮湿的气候使伦敦多雾,冬季经常飞雾弥漫,即使是在天气晴朗的夏季,时常还会有薄薄的烟霭,加上英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气大量排放到空中与雾气混合,形成脏污的雾。随着工业的深入发展以及资本家迫切想要赚取更多的利益,伦敦不仅白天烟雾缭绕,晚上的时候,工厂继续生产,点燃的煤气灯像恐怖的怪物的眼睛,怒视着工厂的烟囱,伦敦被工业发展产生的浓烟包围,成了一座雾缭烟绕、阴霾遮蔽天日的城市。

2. 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1)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时,首次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揭示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条件的支撑。其次,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偏废。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3.深层阅读

1)英国工业化:1825年史蒂芬逊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列蒸汽火车,英国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变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为了蒸汽火车的持续运转,不得不一直往炉子里加入煤炭,诸多能移动的烟囱在英国的土地上来回穿行,狄更斯观察到了这一现象。1810年的时候,英国煤炭的消耗量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吨,到 1860年高达6000万吨,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伦敦的工厂燃烧煤炭排放出大量的烟尘以及固体小颗粒,烟尘混杂着伦敦固有的海雾,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英国的工业化加快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英国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生活用品,伦敦冬季阴冷潮湿,需要燃烧煤炭取暖以抵御寒冷,煤炭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

2)“思政”教育:狄更斯在小说中给读者呈现了城市空气状况,向人们诉说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暗示出大力发展工业不仅使城市经济快速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一味地发展经济会给城市自然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而社会主义工业化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4. 课后反思

1)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伦敦却总是被笼罩在肮脏的雾里,污秽的雾是人类工业活动对城市自然的进犯,更是人类以发展的名义忽略城市环境的结局,表现了狄更斯对城市环境状况的忧虑。英国因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英国凭借殖民力量开拓海外市场,雄厚的经济实力让资本家信心满满,资本家们认为人类才是地球上的主宰者,地球上的资源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才得以存在的,人类的自大和嚣张在狄更斯的小说中一览而尽,有一定资本和权力的人们在破坏自然环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思政”教育:当前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也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会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难题。为此,我国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推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思政元素二:维多利亚盛世下的黑暗——社会问题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肮脏破败的“穷人街区”“贫民窟”成为贫民的聚集地,与大英帝国的风光形成了怎样的鲜明对比?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阴森森、黑洞洞的巢穴”、“寒冷、潮湿、肮脏的街道”、“幽暗的空间”、“肮脏透顶、满目凄凉”展示了底层贫民什么样的居住空间?

总结:资本主义生产中,穷人非但无权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凋敝不堪。奥立弗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世界,他跟随棺材店老板前去给病死的女人安排殡葬事宜,目睹了穷人所处的空间状况、年久失修的房屋、狭小的门窗、有腐臭的老鼠尸体的死水沟渠。屋里的场景更为凄惨:隆冬冰冷昏暗的房间、地板凹陷处停放的女人尸体、缩卷在墙角里衣衫褴褛的孩子、蹲在空灶上精神崩溃的男人、坐在无火壁炉旁神情麻木的老妇人。在这样恶劣的空间环境中生存,他们感觉不到幸福,他们不可能像人一样地思想、感觉和生活,再现了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对穷人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尊严的侮辱。

2. 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1)共同富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这就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明确遵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共同富裕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诉求,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习近平立足前人,不断丰富创新人们主体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积极回应人民诉求,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需要。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广泛的民主。人民的政治权益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露无疑,随着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许多家庭的负债超过微薄的资产,约有20%的人生活在全国贫困线以下,2000多万人缺乏足够的食物,200多万人露宿街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亿万富翁的数目却一路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不断显现和加重,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现,并演化为时下的系统性危机。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有助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对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在疫情面前,国家果断采取了最严格的处理方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行各业都积极的参与了疫情防控,做到了群防群治。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中国形成了全民抗疫。疫情防控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治理能力的挑战,在灾难面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集中力量办大事,党和人民万众一心才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中国还及时拿出了巨大的资金和医疗物资支援世卫组织和世界各个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所在。抗击疫情,充分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跟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 深层阅读

1)资本主义的本质: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利润不遗余力地剥夺与压榨空间资源,由此带来的弱势群体空间边缘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资本的控制下底层处于劣势,他们的生存空间在资本的强势逻辑下不断被挤压和重塑,他们的贫民窟与富人的居所明显地被隔离开。居住条件的差异实际上是阶级不平等的表现。富人(如布朗克先生、梅利太太等资产阶级)住在整齐的街道上,或住在郊外房屋或别墅中;而穷人却居住在拥挤、肮脏、破败的贫民区或废弃区,忍受着饥饿与疾病的折磨。资本对穷人进行系统的掠夺,这种掠夺不仅是对生存空间、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掠夺,还有精神上的掠夺。奥立弗的经历揭示了贫民习艺所的体制、它的大小官员、治安分局的警察以及盗贼头目无视人的价值,践踏人的尊严,不把人当人看待,而把人当作物、当作工具看待。小说表现了狄更斯对维多利亚盛世的批判,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对邪恶势力的鞭挞。

2)“思政”教育: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一直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当前更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协调效率与公平。

4.课后反思

1)贫困是罪恶之源:虽然在万国博览会的气氛烘托下,大英帝国一时风光无两,但社会财富绝对值增加的同时,贫富分化也在日益扩大。一边是财富的疯狂增长,一边是贫穷的大大加深;一边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一边是城市节节攀升的犯罪率。穷人、孩子、女人等弱势群体是资本发展的受害者,他们居住在贫困区,被迫忍受着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却无权享受各种环境改造带来的利益。小说生动再现了权力与资本主宰的伦敦城市资本化过程中权力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在金钱统治秩序的消费社会中,金钱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资本主义的恶势力一手遮天,社会上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思政”教育: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补齐民生短板,在全社会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加强有效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普惠型养老服务,不断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关键在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思政元素三:奥利弗的命运——儿童问题

1. 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作为孤儿的奥利弗在济贫院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奥利弗的悲惨命运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济贫院的孩子们处在什么样的生存条件中?奥利弗为了多要一碗粥受到了怎样的惩罚?孩子们的饥饿与富人的大腹便便形成了怎样的鲜明对比?

总结:《雾都孤儿》深刻地揭露了贫民救济院的罪恶,在贫民救济院,每个孩子只有一碗薄粥,一点儿也不能增多,遇到重要的日子,才能在薄粥之外另加一点点面包,孩子们吃过的碗从来没洗过,他们会用勺子把碗刮得锃明瓦亮,孩子们坐在那里看着大铜锅,仿佛他们能把灶砖吃下去,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追求名利,其中一些孤儿生活贫困,整日吃不饱饭,奥利弗也和这些孤儿一样,食不果腹。

2. 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1)马克思主义儿童观: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坚持儿童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坚持儿童的组织化培养,坚持全社会统筹推进儿童事业,坚持实践养成的教育方法,坚持促进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观念上的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实现了新发展。在“新时代”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中国少年儿童事业必将迎来新繁荣、新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集中体现在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关于青年和青年发展的深刻分析中,集中体现在我国青年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增强青年的主体意识,养成青年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3.深层阅读

1)底层儿童的生存状况:奥利弗在济贫院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孩子们终日食不果腹,大多由于营养不良忍受着疾病的折磨。饥饿和痛苦逼得孩子们不顾一切、挺身冒险。奥利弗的“对不起,先生,我还要一点”换来的不是稀得像水一般的粥,而是毒打、禁闭与最阴狠的诅咒。在这之后,奥利弗的命运更加凄惨——到棺材店里做学徒,吃着狗都嫌弃的粗糙食物,逃到伦敦,两次落入贼窝。命运的悲惨与曲折伴随着奥利弗的童年,冰冷的现实使他的无助与绝望达到极点。冷酷与不公充斥在空气中,这是维多利亚时代下,广大底层儿童艰难生存情况的真实写照,狄更斯以最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命运悲惨的孤儿形象。

2)“思政”教育:1942年,毛泽东为当时的儿童节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79年,邓小平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并郑重提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一百年”伟大事业得以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看待儿童和儿童事业,强调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力军、生力军,要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承袭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课后反思

1)奥利弗的坚强和反抗精神:奥利弗与济贫院的孩子面对极度的饥饿,他敢于向大师傅请求再添一些稀粥,即使奥利弗开口时被自己的大胆吓到,即使被大师傅的勺子狠狠地砸了头、被理事会监禁,又得到“那孩子将来准会被绞死”的阴狠诅咒,但是却不难看出以奥利弗为代表的儿童具有反抗与逃离的意识。奥利弗·特威斯特的性格为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奥利弗是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孩。他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是他前进的强大力量,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总是同饥饿和孤独战斗。小说在提醒年轻人什么是奥立弗精神,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努力,少年应该珍惜当前的学习条件,惜时进取,奋发图强,以便未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2)“思政”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广大青年肩负着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要勤于学习,以高素质涵养高质量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去追求,一种良好习惯去坚持,一种品格修养去对待。习近平对广大青年提出五个“一定要”的要求,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时代赋予青年重任,广大青年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理想崇高、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的新时代青年。

思政元素四:儿童性格的扭曲——环境问题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奥利弗身边都是谁?他们如何和他相处?

2)图片展示:

提问:Fagin,Monks,Sikes,和Nancy分别是什么人?他们和奥利弗是什么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奥利弗什么样的生存环境?

总结:奥利弗在棺材店当学徒期间遇到了同处社会底层的诺亚·克雷波尔,他家境贫寒,是慈善学校的学生,被“皮短裤”“慈善学堂”等一系列绰号羞辱、嘲笑。诺亚自身的悲苦并未使他对奥立弗产生同情与怜悯,反而百般刁难奥利弗。在贼窝中,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被费根灌输错误的理念,“机灵鬼”道金斯竟然以偷盗为荣,而贝茨又以道金斯为榜样。

2.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b.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c.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d.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e.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着眼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工作,为党的少年儿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深层阅读

1)儿童心灵的扭曲与人格的异化令人唏嘘,正如作者讽刺的那样,“人的本性是美妙的,同样美好的品质从不厚此薄彼”。无论是道貌岸然的官员,还是底层过着贫苦生活的儿童都拥有所谓的“美好品质”,真可谓社会的悲哀,荒唐至极。

2)“思政”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涵,把关心关爱少年儿童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之源。

4.课后反思

1)成人世界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无论是18 世纪的英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乃至今天都贯穿着这一道理。儿童的成长受成人和环境的影响,狄更斯的笔下也有这样一类心灵异化扭曲的儿童形象,这一点与中国作家鲁迅不谋而合。

2)“思政”教育:青少年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家长在投入金钱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爱的投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坚持标本兼治,切实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需求。

 

案例成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效

1.引入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爱国情怀

《雾都孤儿》案例以知识内容为依托,涵盖英语文学、社会文化与哲学文明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国元素”有助于实现英语语言技能、人文学科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层面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对比中西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雾都孤儿》案例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比较维度拓展教学资源并丰富教学内涵。以时间为切入点,从历时维度纵向对比资本主义文明历史演变的轨迹及相关社会体制和经济状况等相关知识。在共时维度下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相同文化现象或类似文学题材的历史背景、思想主题、写作特色等知识内容。“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共性与差异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雾都孤儿》案例按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通过“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方面达到统一,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案例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结合社会热点等教学策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雾都孤儿》案例通过渗透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坚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信心,有助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激励学生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惠

业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