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五:杨伟荣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革命与伦理品格

发布时间:2022-05-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杨伟荣,男,山东莱芜人,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伦理、发展伦理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并在《哲学动态》、《伦理学研究》、《江淮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为本科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

课程名称

伦理学

课程学时

72

4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哲学专业

“课程思政”案例名称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革命与伦理品格

课程类别

□公共课 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课程简介

150-200字)

伦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的专业方向限选课。其主要内容在于探索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论证道德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解读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理想;探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规律;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的能力。伦理学在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健全学生的道德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所属的章节、教学内容及思想政治元素

所属章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及其伦理学贡献》

所属教学内容

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贡献”

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理念,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则集中展示了其在坚定人民立场、铸牢理想信念、继承传统美德、弘扬革命道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革命和伦理品格,不仅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为新时代我国的道德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基本遵循。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原则和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感恩伟大的新时代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贡献,继而做到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具体而言,主要分为:

知识目标: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生成发展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贡献,领会红船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系列精神的品格内涵与时代价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构筑不同精神主题与道德品格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刻认识与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上自觉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教学的基本思路与设计特点:

第一,课前通过“云课堂”上传学习资源,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视频。

第二,在课程导入环节,将视频观摩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激发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伦理内涵的热情,并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而带领学生认识由伟大建党精神延续和展开的其它系列精神的生成和发展,增强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三,在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生成发展”内容中,首先选取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端点”——“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切入点,借助对百色市纪念黄文秀同志和选派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队员的案例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然后通过历史梳理的方式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生成发展脉络,同时,借助《1921》《横空出世》《惊天动地》《中国医生》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视频片段,介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精神主题下形成的不同品格,增进学生学习兴趣之余加深学生对相关伦理知识的理解。

第四,在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革命与伦理品格”内容中,运用“引导感知”和“递进式设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的层层互动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不同的精神形态的品格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同时,也加深对前一部分中不同系列精神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的理解。这种讲授上的前后衔接和内容上的相互佐证是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首先,开展“递进式设问”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但考虑部分学生对相关品格特点的把握有一定难度,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结合具体事例和学生实际体验“引导感知”,既降低问题理解难度,也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并通过赓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感知“两个确立”,树立“两个维护”。

第五,在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时代赓扬”内容中,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实践不同,将授课方式由师生互动向小组讨论和平台展示转变,通过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及线上线下平台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和总结,使“学生提出的方法”真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即通过带领学生集体合唱《永远跟党走》为建党百年献祝福的方式,进一步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不断赓扬中国共产党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信心和决心。

第六,进行回顾总结及课堂反思。

总结部分大概用时5-10分钟,是本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中不同品格的丰富内涵、形式特点及时代价值,并鼓励同学们要无比珍视和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的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品格,努力赓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其次,布置课后思考和作业,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最后,结合课堂教学、学生考核与同行评价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系统呈现并阐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构筑不同精神样态的主题内涵、品格特点,并以此为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二是精准提炼和总结新时代大学生继续赓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根本方向、具体路径,并以此为内容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实践经验。

教学难点:

一是梳理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始终的精髓要义,并归纳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伦理学贡献的具体表现。

二是明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体系结构建设,并总结概括其革命品格与伦理品格的基本内容和突出特点

案例成效与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内容考核与效果评价主要通过课前观察、课堂提问与测试、课后实践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并结合学生、同行评教与反馈,综合进行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针对“0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本课程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视频观摩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尽可能多角度、宽范围、深层次呈现教材的承载内容,并注重运用互动式和启发性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利用数据、事实的比较,使学生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案例成效方面,

首先,针对“0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本课程提前进行“云课堂”学习资料接收和内容预习,生动的视频预览和案例演绎强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伦理学贡献内容的关注和热情。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视频观摩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尽可能多角度、宽范围、深层次呈现教材的承载内容,并注重运用互动式和启发性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利用数据、事实的比较,使学生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后的丰富多样的选题作业和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如党史问答竞赛、红色观影评论、榜样宣讲示范等)体现了学生弘扬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品格的决心与志向。

其次,通过视频和影像录播全方位检视学生参与讨论、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平台展示的具体教学情况,并邀请校内外专业同行进行教学评价,就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平台展示的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交流,增强了教师从不同专业角度审视中国共产党人不同精神品格内涵与价值的能力,拓宽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辨别历史是非善恶的视野,达到了吸引不同专业学生从不同视角和维度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培育和践行其精神品格的良好效果。

最后,本课程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在持续的内容挖掘和实践完善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伦理学教学的方法和路径进行探索、凝练,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在增强研究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影响力,集合相近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课程思政”团队,积极构建伦理学“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深入挖掘道德育人元素,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和方法创新,现已形成初步的规模效应。

在教学反思方面,

首先,继续尝试运用大历史观视野,突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特色。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认识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继续运用大历史观视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重要时期展开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演进、品格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讲述,深入挖掘可歌可泣的恢宏历史,将“课程思政”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将“思政课程”与社会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引导学生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感恩伟大的新时代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品格,做到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其次,更加注重将问题引导与事实比较相结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实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辨别历史是非善恶的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合理运用“推演设问+思考互动+引导阐述”的教学活动模式,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平台展示等多元任务搭配,极力使抽象的伦理问题和枯燥的学术语言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既有效降低问题的理解难度,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有效克服学生参与性不高、时政知识渗透力差等问题。

最后,持续加强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展现信息化课堂新貌。考虑到课程思政是一项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积极将思政教学内容外化,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问答、弹幕等功能,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有效采集教学的全过程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学生学习的整体和个别情况,既能提高线上教学效率也使线下的实践教学和生活指导更具实效与针对性。同时,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扩充课堂容量并适时记录学生的学习交流状况和学习实践效果,也能有效改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容量小、课程枯燥乏味等问题。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惠

业务平台